二次大战后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管理学派的数量空前的提高,哈罗德—孔茨把各种管理理论和学派说归纳为11个学派,并称为“管理理论丛林”现象。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是:
1:经验或案例学派,代表人物有德鲁克、戴尔。主要思想是通过分析经验(通常是案例)来研究管理,学生和管理者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提高分析问题和决策能力,进而有效地进行管理。
2: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主要思想是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价值观念、激励、行为修正、领导和沟通等是这一学派的研究重点。
3:群体行为学派,代表人物有卢因、谢里夫。主要思想是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群体中的人的行为,并着重研究群体行为方式。
4:合作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纳德。主要思想是把组织当成人、群体相互作用的合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是对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学派的一种修改。
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有特里斯特。主要思想是重点研究技术系统(机器、方法、技术)和社会系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6:决策学派,代表人物有西蒙、马奇。主要思想是强调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决策和解决问题,着重研究如何制定决策问题,以及决策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7: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有卡斯特、约翰逊。主要思想是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系列相关要素的组合,组织是由相关的职能部门或子系统组织的系统,应按系统方法研究管理。
8: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伯法、鲍曼。主要思想是开发解决管理问的数学模型,重视定量分析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管理工作的应用。
9:权变学派,代表人物有莫尔斯、洛希。主要思想是主要研究管理工作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认为管理理论和方法是环境函数。
10:管理角色学派,代表人物有明茨伯格。主要思想是通过观察管理者的实际活动来明确和研究管理者的工作内容。
11:经营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有孔茨、穆尼。强调管理职能及与管理职能相关的管理原则的研究,力图把用于管理实践的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管理学科。
各学派各持己见,并依据自己理论框架,创造出花样繁多的管理工具,但是就管理学而言,没有系统理论框架。各学派都没能将管理纳入统一框架加以研究,形成管理学自有的研究框架,这样的研究结果自然会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只有当管理学统一框架建立之后,就此基本框架形成的管理理论才真正能为管理实践提供依据,管理者才能系统的利用管理工具而不会出现管理工具组合间的自相矛盾,此时管理学才能够真正称之为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