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用制度结构规范参与者类群间权力与利益关系的同时,工业经济中的企业试图通过层级结构来规范作为单个成员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的关系和行为。
层级结构曾是人类组织结构的伟大创新,19世纪下半叶以后在工业企业中开始广泛运用,目前仍是企业的主要特征。
工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当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活动内容相对较不复杂的时候,业主借助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便足以应付管理的需要了。但是,随着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内容的渐趋复杂,业主个人就难以应对了。在同一时空聚集了数万,甚至数十万工人从事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下,要使这些人的活动有序地进行,必须在对这些人的劳动进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指挥和协调。首先在政府组织中被运用的层级结构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逐渐移植到工业经济中来的。
作为工业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层级结构曾表现出如下主要特征:直线指挥,分层授权;分工细致,权责明确;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1.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在层级结构中,从理论上来说,企业的最高行政长官(业主或其代理人)有权安排和指挥每一个企业成员的工作。但由于时间与精力的原因,他的有效管理幅度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把本应属于自己的部分工作及其相关的权力委托给一些部属去完成和行使。部属由于同样的原因必须将工作与权力再分解,再委托。这样,企业组织便成为一个等级结构的金字塔。金字塔中的每一个层次都根据直线上级的要求,组织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行使相关的权力。同时又将接受到的任务分解给下一个层次去完成,并利用受托行使的权力去安排下属的
工作。层级组织的基本特征便是利用直线指挥与分层授权来规范成员间的关系,影响他们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2.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层级结构的工业企业实行细致的劳动分工。分工原则不仅体现在与产品制造过程相关的生产劳动中,而且体现在与生产过程协调有关的管理劳动中。分工劳动使得生产者与管理者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相关劳动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组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工劳动不仅严格规定了组织成员应该履行的职责, 而且明确了相应职务的工作人员为履行职责而可以行使的权力标准统一,
3.关系正式标准统一首先是作业方法的标准化。
在泰罗理论的影响下,企业在生产程组织合理化的同时,使作业方法标准化。在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和岗位上,生产者按照标准的方法来完成作业。这种标准化也逐渐被移植到管理劳动的组织中。不论是谁,在处理同类的管理业务时,都按照一套标准的程序和方法来操
作。其次,标准统一还表现为企业政策的一致性。制约管理人员行动及其行为的政策和规则是由企业最高权力机构统一制定,统一推行的。层级结构中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循这些政策和规则。政策和规则的这种一致性,不仅决定了企业组织能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表现其行为,而且使得组织中各部门、各层次的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不具有个人感情的色彩:层级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职务或岗位所规定的角色关系,而非个人关系。企业的“组织框架图”和“说明书”确定了每个成员应该扮演的角色,每个角色扮演者应该以理智,而非以感情的方式来完成其职责。组织所倚重的是角色间的正式关系,而非个人间的非正式关系。
目前在许多企业中采用的事业部制实际上也是层级结构。事业部制企业可以被视为传统的直线组织的联盟,因为每一个事业部都是按照上述基本特点组织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