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利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着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从而影响着这些参与者在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决定经营成果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影响着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成果形成过程中的行为特点。
不同参与者是通过提供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某种要素来实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的。正是这些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决定了要素供应者在企业活动中的相对权、利地位,决定了企业活动中的权力与利益分配的格局,从而决定了企业制度结构的特点。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既取决于要素本身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种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影响。稀缺资源从资本转向知识,将导致知识参与者在企业权利关系中地位的提高。
在迄今为止的工业社会,相对于其他要素来说,资本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稀缺的。工业生产过程主要是资本与劳动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所有者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资本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集中一定的物质条件,雇用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加工和组合利用这些资源以形成一定产品。由于资本(以货币形式表现和计量的资本)具有一般等价物、从而可以很方便地换回其他形式的生产要素的特点,所以启动这个过程的是一定数量的资本的投入。过程源动力的特点决定了资本的所有者在过程开始之初就拥有着选择过程运行的方向、
组织过程的推进、处理过程的结果的各种权力。
一般等价物使资本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而与此同时,由于工业生产中劳动分工不断发展导致具体工人的操作范围更加狭窄,作业技能更趋专门化,从而工人流动更加困难的特点,使资本相对于工人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在这种背景的企业中,“知识”,特别是“管理知识”虽也已开始居一席之地,但主要是作为资本的附属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