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具体产品的开发战略时,要分析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它能够带来的利润水平。这时可借助产品组合分析法和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产品组合分析法,或称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我们已在决策理论中简要介绍,这儿主要对产品寿命周期理论及其对企业产品开发决策可能产生的启示进行一些探讨。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李维特1965年在《哈佛管理评论》的一篇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李维特认为,产品也同人一样,要经历从诞生到成长、最后死亡的生命过程。对产品来说,其寿命周期是指投入市场开始到完全退出市场为止所延续的时间。
产品寿命周期的长短主要受到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技术进步使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出现,从而促进了比原有产品性能更好、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的新产品。这种物美价廉的新产品进入市场必然会把老产品排挤出去。因此,技术进步的速度愈快,产品的寿命周期就愈短。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或其他因素也会加速或延缓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从而可以缩短或延长产品寿命周期,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新老产品市场更替的趋势。
产品在寿命周期中通常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寿命周期阶段,产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企业应据此采取不同的产品开发对策。
( 一)投入期
亦称投放期或引入期,是产品刚刚试制成功、刚投入市场、销售量最低的一段时间。在这个阶段,产品设计结构仍可变动,生产工艺尚未定型,企业也未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同时市场对新产品也还不太了解,销路尚未打开,所以企业只能小批量生产和销售,成本较高、利润较少,甚至还没有利润。
对于投入期的产品成本,企业应及时了解市场和用户的意见与建议并据此对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完善;同时,企业应广泛展开促销活动,以激发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注意、兴趣以及消费欲望,以迅速打开销路投入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产品的新颖程度、复杂程度、与潜在市场的吻合程度,以及市场上是否存在竞争产品
( 二)成长期
产品经过试销和改进,结构和工艺已经定型,产品质量基本稳定,生产能力也逐步形成。同时由于前一段促销活动的作用,产品已经为广大用户所熟悉,销售量急剧上升,一般年度的销售增长率可达10%以上生产批量和销售量的提高会给企业带来规模效益,从而使企业利润迅速增长。此外,由于产品销路好、利润大、市场前景乐观,因此许多竞争者纷纷仿制,从而市场竞争逐步形成,并日趋激烈。
成长期是产品开发的决定性阶段,企业应努力稳定产品质量,精心维护产声誉,加速扩大生产能力,组织好销售工作,保证充分供应,绝不使产品在市场上脱销,谨防竞争对手乘虚而入。
三)成熟期
产品经过成长期逐渐趋向成熟,这时市场已渐渐饱和,销售量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这个阶段的延续时间,如无替代的新产品介入,一般要比前两个阶段长,企业从该产品获得的利润也将在此阶段达到最高,市场竞争在此阶段也最为激烈
成熟期的长短直接影响产品开发经济效益的大小,因此要尽可能延长产品成熟期的时间。
为此,要努力降低产品成本,争取价格优势,以维持市场占有份额;同时还要加强广告宣传和用户服务工作,在不丢掉老客户的同时,努力扩大新用户,最根本的措施是对老产品进行改造,以提供具有活力的更新型产品,形成市场和用户扩张的新势头。
( 四)衰退期
随着用户对产品拥有量的增加,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走向饱和;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质量更优、价格更合理的新产品将不可避免地取代原先产品。也就是说,任何产品在给企业提供了丰厚的利润贡献后,都必然进入衰退期。在这个时期,产品销售数量和利润急剧下降,出现负增长的趋势。当销售增长率降到一定程度后,有时可能会出现某种回升,这通常是由于某些用户出于习惯或其他原因所进行的更新性购买。
对于处在衰退期的产品,企业应积极转移市场,努力在新的地区开拓对该产品的需求;或在不改变产品基本结构和性能的前提下,寻找新的用途,开发新的用户,力求在新的领域代替其他产品,以使产品起死回生。如果发现衰退产品既无新用途,也无新市场就应当机立断,有步骤地迅速予以淘汰。
产品寿命周期只是描述了产品进入市场后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各个阶段的划分也是相对的。由于技术进步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不仅不同产品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不一,而且有些产品不一定要经历所有阶段:有的可能一进入市场就立即畅销;另一些则可能一直徘徊不前,没有进入急剧增长阶段的迹象;还有些可能经过成长期后,销售量经久不衰。虽然如此,寿命周期理论对企业产品开发决策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企业管理者应经常对产品的寿命周期进行分析,准确判断产品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针对产品在各阶段的特点有重点地组织相关技术创新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