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学习先进经验的系统、科学、高效的方法,标杆管理和控制在当代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项研究调查表明,1996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90%的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应用了标杆管理方法,其中不乏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柯达、IBM、施乐等知名大公司。
(一)标杆控制的内涵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标杆控制是以在某一项指标或某一方面实践上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或行业中的领先企业或组织内某部门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措施或相关实践的实际状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的评价、比较,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改进的策略和方法,并持续不断反复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标杆控制的心理学基础在于人的成就动机导向,认为任何个人与组织都应设定既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可行性的目标,只有这样,个人和组织才有发展的动力。
施乐公司是实施标杆控制的典范。1976年前后,一直保持着世界复印机市场实际垄断地位的施乐公司遇到了来自国内外,特别是日本竞争者的挑战,如佳能、NEC等公司以施乐的成本销售产品仍能够获利,而产品开发周期、开发人员则分别比施乐短或少50%。面对着竞争威胁,施乐公司最先发起向日本企业学习的运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标杆管理。通过全方位的集中分析比较,施乐弄清了这些公司的运作机制,找出了与佳能等主要对手的差距,全面调整了经营战略战术,终于把失去的市场份额重新夺了回来。
(二)标杆控制的步骤
标杆控制的实施需要历经一系列的步骤。
1.确定标杆控制的项目。标杆控制的项目一般是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企业的薄弱环节。如一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高于竞争对手,那么它可以选择成本管理作为标杆管理的项目;一个企业的新产品研制速度低于竞争对手,那么它就可以选择研发能力作为对象。一般来说,项目应在对自己状况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确定。
2.确定标杆控制的对象和对比点。这个对象应当是在同组织、同行业、同部门业绩最佳、效率最高的少数有代表性的对象。标杆控制的对比点应当在标杆控制项目范围内决定,通常为业绩的作业流程、管理实践或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确立测量指标作为控制的依据。
3.组成工作小组,确定工作计划。企业层次标杆控制活动的组成人员通常由决定竞争力因素的核心部门的能够识别专业流程优劣的人士参加。
4.资料收集和调查。首先收集相关项目、相关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方面已有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或相关信息,在研究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拟定实地调查提纲和调查问卷。在实地调查之前,要在内部对调查问卷和实地调查方法进行检验,确定调查问卷和方法的有效性。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造成差异的地方。
5.分析比较,找出差距,确定最佳纠偏做法。在对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进行必要的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对象之间以及调查数据与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的比较研究,确定出各个调查对象所存在的差异,明确差距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确定出最佳做法。
6.明确改进方向,制定实施方案。在明确最佳做法的基础上,找出弥补自己和最佳实践之间差距的具体途径或改进机会,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实施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实施方案要明确实施重点和难点,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偏差,确定对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标准。
7.沟通与修正方案。利用各种途径,将拟定的方案、所要达到的目标前景同全体成员进行反复交流与沟通,征询意见,争取全体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并根据成员建议,修正和完善方案,以统一成员思想,使全体成员在方案实施过程中
目标一致、行动一致。
8.实施与监督。将方案付诸实施,并将实施情况不断和最佳做法进行比较,监督偏差的出现并采取有效的校正措施,以努力达到最佳实践水平,努力超过标杆对象。
9.总结经验。在完成了首次标杆控制活动之后,必须对实施效果进行合理的评判,并及时总结经验,对新的情况、新的发现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0.进行再标杆循环。针对环境的新变化或新的管理需求,锚定下一次标杆的项目和对象。
(三)标杆控制的作用和缺陷
通过设立挑战和赶超对象,并以最关键或最薄弱的因素作为改进内容,标杆控制以此来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标杆管理的控制指标中,不仅要求采用财务指标,还要求采用一些非财务指标。
与其他控制方法一样,标杆控制也存在着不足。一是标杆管理和控制容易导致企业的竞争战略趋同。标杆控制方法鼓励企业相互学习和模仿,因此在奉行标杆控制的行业中,可能所有的企业都企图通过采取类似行动来改进绩效,在竞争的某个关键方面超过竞争对手。模仿可能使得企业之间相对效率差距日益缩小,这会导致各个企业在战略上趋向一致,各个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甚至供应销售渠道大同小异,在企业运作效率上升的同时,利润率却在下降。二是标杆控制容易使企业陷入“落后—标杆—在落后—在标杆”的“标杆管理陷阱”之中。如果标杆控制活动不能使企业跨越与领先企业之间的“技术鸿沟”,单纯为赶超先进而继续推行标杆控制,反而会使企业陷入繁杂的“标杆管理陷阱”。例如IBM和通用电器公司在复印机刚刚问世时,曾标杆于复印机领先者施乐公司,结果陷入了无休止的追赶游戏之中,最终不得不退出复印机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