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个基本论点是: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换言之,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另一个基本论点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
在这两个论点的基础上,马斯洛认为,在特定的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只有前面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为此,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还将这五种需要划分为高低两级。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称为较低级需要,而社会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较高级的需要。高级需要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低级需要则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会自然得到这样的结论,在物质丰富的条件下,几乎所有员工的低级需要都得到了满足。
马斯洛的理论特别得到了实践中的管理者的普遍认可,这主要归功于该理论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简捷性,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否科学等。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这种需要层次是绝对的高低还是相对的高低?马斯洛理论在逻辑上没有对此回答。事实上,高低的需要被满足是一种相对的过程。我国管理学者从这一问题出发,对马斯洛的需要本身进行了讨论,认为人类需要实际上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和可变性等特征。
需要的多样性,是指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可有多种不同的需要;即使在同一时期,也可存在着好几种程度不同,作用不同的需要。需要的层次性,应是相对排列,而不是绝对由低到高排列的,需要的层次应该由其迫切性来决定,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感受到最强烈的需要类型是不一样的,因此,有多少种类型的需要,就有多少种层次不同的需要结构。需要的潜在性,是决定需要是否迫切的原因之一,人的一生中可能存在多种需要,而且许多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的,只是到了一定时刻,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人们才发现、感觉到这些需要。需要的可变性,是指需要的迫切性,从而需要的层次结构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只有在认识到了需要的类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企业的领导者才能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需要进行相应的有效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企业激励员工,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