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和某企业负责质量的副总李总沟通SPC项目时,该总曾经说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作为检验人员和质量工作者,要有数据的敏感性,要有数据的直觉。 他说,在看到一个个检测数据时,要形象化,要敏锐,要能凭直觉和兴趣感觉到数据的变化,从而判断下,是不是过程出了问题。比方说,数据是不是越来越大?是不是越来越小?是不是忽大忽小又很有规律?
这位老总个人很擅长去找数字背后隐含的真相,他说,爱不上数字的人,对这些没有直觉的人,很难做好质量工作。
其实,这个老总的所有思想,总结起来,就是统计过程控制思想的雏形。
统计过程控制(简称SPC)是一种借助数理统计方法的过程控制工具。它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发现特殊因素出现的征兆,并采取措施消除其影响,使过程维持在仅受普通因素影响的受控状态,以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当过程仅受随机因素影响时,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简称受控状态);当过程中存在特殊因素的影响时,过程处于统计失控状态(简称失控状态)。由于过程波动具有统计规律性,当过程受控时,过程特性一般服从稳定的随机分布;而失控时,过程分布将发生改变。SPC正是利用过程波动的统计规律性对过程进行分析控制的。因而,它强调过程在受控和有能力的状态下运行,从而使产品和服务稳定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李总所说的数据的直觉、敏感度等等,就有统计控制的思想在里面。本文想说的是,单单依靠这些直觉、敏感性,是绝对不够的。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作为一个检验人员,或者质量管理人员,当发现数据连续上升时,就开始提高警惕,那连续几个数据上升趋势时,就要提高警惕呢?什么时候要开始采取措施去阻止数值继续变大呢?这个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连续四个数据都持续上升,就觉得要立刻进行处理了,有的人觉得连续10个数据上升,才是真正的上升趋势,此时才需要采取措施,到底听谁的?
过度的解读数据,并频繁采取措施,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有时会对质量系统的稳定性造成更加不好的影响,那么这个度是什么?怎样不算过度?
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里面,就给出了这种判异的度(控制图判异规则)。只有遵循这些规则,才能是科学合理的控制。
现在,SPC的计算及分析,基本都在使用软件协助进行,有些公司甚至实现了SPC的全部计算机化管理。在计算机代替人脑运算分析的时候,运算精度、预警提示等等变得更加准确。
但是,要提醒大家,仍然要保持对一手数据的兴趣与敏锐直觉。控制图异常容易判断,但是,异常后面的原因寻找,以及根除原因的措施的实施更是我们需要的。如果不了解数据获取的来源、方法,不了解SPC原理,对数据没有兴趣,就无法分析出这背后的原因。
总之,对质量管理的兴趣、对数据的熟悉以及对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方法的掌控,这些全部叠加,才能做好过程控制,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