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库存”的追求和意义
1、 零库存
库存量越大,资金积压越大。
库存包括:
a) 零部件、材料的库存
b) 半成品的库存
c) 成品的库存
d) 已向供应商订购的在途零部件
e) 已发货的在途成品
库存的浪费主要表现在:
a) 产生不必要的搬运、堆积、放置、防护、寻找等浪费的运作;
b) 使先入先出作业困难;
c) 占用资金(损失利息)及额外的管理费用;
d) 物品的价值衰减,变成呆料、废料;
e) 占用空间,影响通过,且造成多余的仓库建设投资的浪费;
f) 掩盖问题、能力不足被隐藏。
比如机器经常发生点点停机故障(短暂停机)、设备调整时间太长、设备能力不平衡、工人缺勤、备件供应不及时等问题,由于库存水平高,不易被发现。当库存水平较高时,你所看到的(露出水面)只是不良品、设备故障,当减少库存时就能发现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再减少库存,最终物料就能顺利地按计划在各车间、各工序间流动。精益生产就是要通过不断减少各种库存来暴露管理中的问题,不断消除浪费,进行永无休止的改进。
2、库存更重要的是其所造成的无形损失:
一是没有改善的紧张感,阻碍改善的活性化。
因为库存量多,机械故障不会马上有大的影响,故对策可以慢慢来,产生了不良品也一样,可以慢慢来。同样,换模调整时间也永远不会排在优先解决之列,而变成没有什么需要改善了。
二是设备能力及人员需求的误判。
由于库存量存在,设备能力不平衡时也不容易看出来(库存越多,越不容易看出),人员需求是否过剩也无法了解。
正因为存在以上诸多浪费问题,传统管理技术中“库存是必要的恶物”的观点,在精益生产中已成为“库存是万恶之源”,必须加以消灭或大幅度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