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对于中国企业并不陌生,从1978年开始推行的TQC、TQM等质量管理方法直至八十年代末盛行的ISO体系质量认证,质量管理已经与中国企业亲密接触了近30年。
那么怎样称得上是质量卓越的企业呢?《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即是衡量标准。这一《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等效采用了美国国家质量奖——波多里奇奖标准,从领导、战略、顾客、资源、过程、信息、绩效7个方面,规定了达到卓越绩效的标准和实现途径。7个方面如同组成水桶的7块木板,任何一块的短缺都不会成型。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对于持续改善只给出了原则和要求,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六西格玛”不仅告诉了我们如何倡导持续改善的理念,如何形成持续改善文化,而且还告诉了我们如何进行持续改善,有系统的方法论,持续改善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
比如,卓越绩效准则对“了解顾客和市场”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确定顾客类别及市场定位,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决定各类别的沟通策略、聆听渠道及方法,根据顾客的需求及其重要性,决定主要服务及产品的特性,根据组织的业务发展需要及方针,决定是否需要改善聆听顾客需要的渠道及方法。而六西格玛运用的SIPOC、卡诺模型等方法和统计工具,把“顾客之声”作为质量的定义的思维方法,为“了解顾客和市场”提供了具体的路径。也就是说,真正运用了六西格玛方法,对“了解顾客和市场”的要求就达到了卓越的标准。
“六西格玛”管理以其严谨的方法和实施步骤,以面向最终用户建立起营运体系的管理思想,对于中国企业实施质量经营的管理理念,建立卓著的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
六西格玛是一项以数据为基础,追求几乎完美的质量管理方法。西格玛水平则是一种表示品质的统计尺度,任何一个工作程序或工艺过程都可用西格玛水平表示。如六个西格玛可解释为每一百万个机会中有3.4个出错的机会,即合格率是99.99966%。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重点是将所有的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
20世纪七十年代,产品品质如果达到2西格玛便达到标准。80年代的品质要求提升至3西格玛,这就是说产品的合格率达至99.73%的水平,只有0.27%是次货。很多人觉得这个水平已非常完美了。那么,99%意味着什么?——在一个中等大小的发达国家,单位时间有20000件信分错;大约每天喝15分钟脏水;每周5000件手术事故;每天2-3次航空事故;每年20000件药方错误;每月发生7小时停电。而如果达到六西格玛标准,则在同样规模的国家,单位时间7件信分错,7个月有一分钟喝脏水,每周1.7件手术事故,5年一次航空事故,1年中6-8件药方错误,34年有2小时停电。
已故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比如我们生产100个灯泡,每个灯泡亮的可能性是99%。那么,如果100个灯泡全部通电,所有灯泡亮的可能性就是0.99的100次方,结果是0.366,还不到一半。如果改进措施,把每个灯泡亮的可能性提高到99.9999%。现在再给所有灯泡通电,而所有灯泡亮的概率是0.999999的100次方,结果是0.99999,几乎是百分之百。这就是99%与99.9999%的区别,这就是六西格玛的力量。